夏季小儿中医保健方法
眼下夏季来临,气温逐渐增高,闷热潮湿的天气让很多孩子喜欢吃冷食、喝冷饮,来降温祛暑。这种做法对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,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,让很多孩子出现了食欲不振、腹胀、积食,甚至厌食等症;而且受多变天气的影响,也有不少孩子也会出现发烧,咳嗽等症状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小儿脾胃受损,感受暑热才是症结所在。在此给各位介绍儿童夏季养护的三种中医绿色疗法,自己也能帮小孩解决问题。
特色疗法一:小儿捏脊疗法
小儿捏脊疗法是通过捏提手法作用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,由于督脉总督诸阳,背部足太阳膀胱经(第一侧线分布区,棘突旁开1.5寸)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,所以,捏脊疗法具有振奋阳气、调整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。
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,捏脊疗法疗效确切,操作简单,痛苦小,既无针刺之痛,又无服药之苦,而且还有着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。
适应症
小儿积滞、疳证、厌食、腹泻、呕吐、便秘、惊风、夜啼等。
用物准备
浴巾一条、介质(润肤油或茶油皆可)
操作方法
1、小儿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,卧平、卧正,使背部平坦松弛。充分暴露治疗部位,注意保暖。
2、操作者站在小儿的右侧,小儿俯卧于软枕上,先放松小儿背部皮肤(用双手掌上下推、擦背部皮肤,以皮肤温热、肌肉放松为度),再予捏拿提推手法按摩小儿背部足太阳膀胱经。
3、小儿捏脊疗法一般选择于二餐之间或睡前进行,每日一至二次,每次5至10分钟。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,6次为一个疗程。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一日两次。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,再进行第二个疗程。
特色疗法二:小儿发热穴位按摩
按摩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,使经络通畅,气血流通,以调整脏腑功能,平衡机体阴阳,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目的,具有祛邪扶正并举的优势。
适应症
外感发热的小儿
用物准备
介质(润滑油或清水)、治疗巾、浴巾,必要时备屏风。
操作方法
1、开天门:两眉头之间至额上前发际处
手法: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,次数:50次;
2、推坎宫: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直线
手法: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,用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推至眉梢,分推,次数:50次;
3、揉太阳:眉外稍后方的凹陷处
手法: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,向耳方向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,每揉3次后轻轻按一下,次数:50次;
4、揉耳后高骨:耳后入发际,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
手法: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,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,次数:50次;
5、清肺经:无名指末节罗纹面
手法:从指根直推向指尖方向,次数:300次;
6、退六腑:前臂尺侧,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
手法:用拇指面或食、中指面自肘推向腕,次数:100~300次;
7、揉大椎:后正中线上,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
次数:用拇指指腹或大鱼际肌揉大椎穴,次数:50次;
8、推脊:后正中线
手法:从大椎穴至长强穴用手掌根部顺推,次数:300次。
特色疗法三:穴位贴敷
针对小儿夏季出现的呼吸道症状,可以通过皮肤给药,由体表穴位吸收药物,再通过经络的运行而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,穴位贴敷可选择膻中穴及肺俞穴,按药物不同分为清肺贴和温肺贴。
适应症
用于肺脾两虚,痰湿阻肺,而发咳嗽咯痰诸症。
辨证分析
清肺贴:适用于风寒型感冒咳嗽。主要表现为咳嗽频作,咳痰稀白,咽痒声重,鼻流清涕,或恶寒无汗,头身疼痛,舌淡红苔薄白,脉浮紧或指纹淡。
温肺贴:适用于风热型感冒咳嗽。主要表现为咳嗽不爽,痰黄粘稠,不易咳出,咽喉疼痛,鼻流黄涕,或有发热口渴,舌红,苔薄黄,脉浮数或指纹红紫。
穴位
膻中穴:胸部正中,双乳头连线中点。
肺俞穴:在背部,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